
德国农业专家诺伯特·菲舍——
“这几年中国设施农业的飞速发展,令我印象深刻”
刚一入冬,还未到农闲时候,诺伯特·菲舍就早早回到了德国,把自己“泡”在实验室里。和他一起回国的,还有从宁夏带去的几颗红树莓种子。“这些经过选育的‘红宝石’抗病性能很好,连德国都少见。”诺伯特说。
诺伯特·菲舍长期在中国工作,这几年,诺伯特专攻树莓、蓝莓领域的种植培育和技术扩散,足迹踏遍宁夏、云南多地。2007年,他与宁夏结缘,是红树莓引进宁夏的“第一人”。彼时初到西北,他就认准了这片土地的潜力。
“树莓的种植条件非常苛刻,土壤温度、空气湿度、通风情况、授粉方式等都有严格标准。”诺伯特举例子,比如西北地区冬天气温低,如果大棚设施不够好,地温上不来,植株不强壮,蚜虫、蜘蛛等虫害就会让树莓减产严重。“但当时来到宁夏,看到这里完善的种植大棚和随处可见,就知道这样的基础条件下技术推广不是问题。”
一场新雪,一地银装,走进位于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红树莓种植基地,顿觉温暖如春。一簇簇树莓枝繁叶茂,不少鲜果已通体透红,像串串玛瑙。这里的部分树莓原种,就是诺伯特从德国带来的。
“树莓含水量高,对灌溉的需求大,宁夏降水量远不如我的家乡,刚开始种植时就一直担心水的问题。后来了解到宁夏在节水灌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设备,让我印象深刻。”大棚的架式栽培田里,高架离地、水肥一体化的种植系统把树莓养得枝叶肥嫩,空气中弥漫着果香。打开阀门,机器的轰隆声中,可溶性肥料随着管道流淌,精准深入到苗间根系。“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还方便种植者根据树莓的生长周期进行细致调整,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。”诺伯特说。
从授粉、病虫害防治,到种植基地规划、育苗、剪枝,在诺伯特·菲舍的推广下,树莓这个“舶来品”在宁夏安下了家,成为不少当地百姓的“金果子”。为了表彰他对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,201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诺伯特颁发了“六盘山友谊奖”。而在西北十余年,最让诺伯特·菲舍感到惊喜的,“是当地在树莓种植领域的频频自主创新。”
贺兰县洪广镇的种植基地旁边,是当地的树莓“冬眠”实验室。在这里,一批幼苗生长周期结束,正在冷库里休眠,等待下一步的温室移植。“每株红树莓都有5个月的生长期,通过休眠和温度、光照、湿度等因素的调控,可以让红树莓摆脱季节限制,实现全年挂果。”基地负责人吕品昇介绍,从过去只有30天结果,到可以全年“尝鲜”,这背后离不开冷库建设、智能温室、无土栽培等种种农业科技的进步。
“生产基地里种植的红树莓有15万多株,这样的生产规模和农业技术运用,在德国都很少见。”诺伯特·菲舍说,这几年中国设施农业的飞速发展,也让他有了很多灵感。“在一些种植基地,附近就是加工厂,冷冻树莓、树莓果干、树莓饮料,创新产品很多。还有一些地方,当地人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,以种植为基础,通过采摘体验获得了更多收入。”
这几年,诺伯特·菲舍频频在中国与德国之间往返,作为曾经树莓种植的引进者,如今又投身于蓝莓的种植技术推广中。在他心中,希望能把一些宁夏的好种源、好做法在自己的家乡推广。“现在回德国,我都会带着中国各地的树莓、蓝莓种子,给家乡的从业者看。宁夏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,我相信在更多农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中国的农业科技建设将取得更大的成就,为全球农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。”
原标题:《看,田间地头的“科技范儿”(国际人士看中国乡村全面振兴)》
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2月25日 第 03 版)
